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2010-11-27


头,中国的节日很多,不同地方的节日风俗还各不相同。我们搜集了一些中国各地的节日风情及节日来由,从这些资料里,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中国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弘扬中国文化,毕竟她也是经过了五千年的洗礼。 正月: 【节日】: 春节【农历】: 正月初一 【介绍】:   农历的正月初一,现称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年』的原意是指谷物成熟。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年』字,不过写法与今不同,它是由『禾』和『千』两个字加在一起组合成的;这各自的意思很明显,表示谷物累累,收成良好。古书上每将五谷成熟,丰收之年,称为『有年』;大丰收的年分,称为『大有年』。以后,便把谷物的一熟算做一年。到了周代,正是以『年』名岁,一年的开头叫做『岁首』。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太初历,正式确定每年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太初历实际上是继承了夏历的历法,并采纳了二十四节气,以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所以才叫做『农历』。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开头第一天。民国成立后,正式采用阳历,将每年的1 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元旦改称春节。 新年临门财神到,恭贺各行有前途!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节日】: 车公诞【农历】: 正月初三 【介绍】:   跟据通胜的记载,车公诞为每年的正月初二,但适逢初三俗称为‘赤口’,为一不利拜年的日子,故此这两天,皆为善信向车公祈福的高峰期。沙田大围车公庙的善信,每年皆超过数十万人,香火之鼎盛,可想而知。庙前的祈福物品或解签问卜的档口,每年一“发”,亦可算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根据传媒的报导,今年很多档主都觉得生意有大不如前之感,不亏本亦算非常好运了!其原因何在呢?   相传车公为南宋末年时的一名勇将,籍贯江西南昌五福,因勘平江南之乱有功,被封为大元帅。后来,蒙古大军犯境,宋军无力反抗,节节败退。宋帝南下,逃难来港。当时,车公亦在护驾的行列之中,但他在途中不幸病逝。乡民因念他生前贞忠英勇,死后便奉为神明。   大围车公庙的建立,有两个不同的传说,其一与镇压瘟疫有关,而另一则与田心村开村的风水有关。明末崇祯年间,新界各地突然疫症流行。当地乡民研究史书及县志,发现车大元帅,不特平贼有功,所到之处,疫症亦立刻停止。因此便建庙供奉,以祈疫症停止。果然在庙成之日,疫症即不再出现了。   车公庙建庙另一传说   另一传说,昔日田心村创村时,曾聘请风水大师到村勘察,发觉村前有三支河流交汇在此。同时,背后枕山奇突,风水极佳,最适合兴建一座庙宇,除有座镇水口的作用外,并可使该村日后丁财两旺。因此,村民便集资在该处兴建这座庙宇,供奉车大元帅。 【节日】: 玉帝诞【农历】: 正月初九 【介绍】:   闽南与台湾民间的神明许多是属于想像神,人类为要探究宇宙万物的奥秘,便由离奇的思想形成了神话。神话便是由于实在的事物而产生之幻想故事。所以闽南与台湾民间的想像神许多来自神话。又因人的世界有皇帝,文武百官及部属,尚且各有妻妾、仆婢等,所以古代人很容易想像神明界也有最高神,其下面有文官和武官神,且各有其部属等。中国民间信仰所构想出来的神明界,也就是中国历代帝国体制的再版,至高之神是玉皇上帝,在其支配下的各神明由其设官授职。      神格至尊  玉皇大帝,简称玉帝,俗称天公。宇宙中一切的神明,都是在他的统辖下,没有天地以前,就先有了他,天地万物由他而创造,他本身永住天上,但委派诸神到世间来观察人间的善恶,因此,他可以说是统一神,神格至尊,一般人信奉他为至高无上之神。  闽南与台湾民众奉祀「玉皇大帝」是神中的至尊,或称「玉天大帝」、「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天租公」、「天帝」、「玉皇」,俗称「上帝」、「天公」等。「玉皇大帝」居住在天上的玉京,故名之「玉皇」。不但授命人界的天子管辖民众、还统摄天、地诸神,诸教仙佛都受其令,可谓神中之神。     玉皇大帝   道教称天界最高主宰之神为玉皇大帝,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间、地府之事。亦称为天公、天公祖、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上帝。  据《玉皇本行集》记载:光明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渡化众生,历亿万劫,终为玉帝。  有说玉皇大帝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的简称。道教所供奉最高的神。)   敬天畏命   古人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是万物生长化育的本源,所以不可不敬天畏命,顺天行道。于是「天」命令天子来人间执政治民,天子必须顺应天意,这样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否则天子违反了天道,天就会降下各种灾害惩罚。  天子既然是奉「天」之命治理人世,所以天子不得不崇拜「天」,定期的「祭天」,就不但是天子必行的职责,也是国家的大典。天子敬畏「天」,庶民百官自然而然的也敬畏「天」,可是「天」是无形的、渺茫的,人又怎么能祭祀他呢?为此便把「天」具体神化,称之「玉皇大帝」。因玉皇大帝是由人想像而来的神,所以原无神像,到宋真宗时,才为他塑像,视其自家祖先,封其为玉皇。   统领天、地、人三界   据闽南与台湾民间传说,「玉皇上帝」不但授命于天子,统辖人间,而且也统辖儒、道、释三教和其他诸神仙,以及自然神和人格神——即古来所谓的天神、地祗、人鬼都归其管辖,天神就是属于天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涵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司命、三官大帝、五显大帝等,而玉皇大帝也属天神之一,地祗就是属于地面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涵土地神、社稷神、山岳、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人鬼就是历史上的人物死后神化的,包涵先生、先公、先租、先师、功臣,以及其他历文人物。  抑且,玉皇上帝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对于天地,宇宙万物的兴衰隆替、吉凶祸福都得管,因此便有像人间那种政治组织,所以通俗又认为玉皇上帝之下,在中央行政方面,有管理学务的文昌帝君,有管理商务的关圣帝君,有管理工务的巧圣先师,有管理农务的神农先帝;在地方行政方面,有城隍爷、境主公、土地公、地基主、东岳大帝、青山王,在司法方面,有鄂都大帝和十殿阎王;总之,  玉皇上帝为神中之神,所以人人都以玉皇上帝为神中的至尊。   元始天尊   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之一,他是万物元始的至尊,故又敬称「元始天尊」。地位仅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却是中国最大的神祗,是众神之王。  在《西游记》中,玉皇上帝管辖着一切天神、地祗、人鬼。他住在天上宫阙里,办公衙门是金碧辉煌的灵霄宝殿,手下的武神有托塔天王、哪叱太子、巨灵神、四大天王、二十八宿、九曜星、五方揭谛等,文神有李老君、太白金星、文曲星、丘真人、许真人等。他还管辖着四海龙王、雷部诸神,以及地藏菩萨、十殿阎君等。  不过,这位至高无上的王皇大帝却姗姗来迟,他的出现和逐渐定型,是唐宋以后的事,但其原型出现却很早,玉帝源于上古的天帝崇拜。殷商时期,人们称最高神为帝,或天帝、上帝,这是一位支配天上、地下、文武仙卿的大神。周朝及后世统治者利用天帝崇拜,鼓吹「君权神授」,极力宣称自己是天帝的儿子,故称「天子」。  东汉后期,道教产生,道徒们便把天帝请了进来,让他当了神仙界的皇帝,并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玉皇大帝成为全民(以汉族为主)崇拜的最高神。   神格化的形象   原来比较抽象、概念化的天帝,被进一步神化和人格化,道教理论家们特意编了一部《玉皇经》,记述了五帝的一生「神迹」。说他本是极其遥远年代的光严妙乐国的王子,后来舍弃了王位,在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群生。经过了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当上了「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遇劫难,才当上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的塑像或画像,一般是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有的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完全是秦汉帝王的打扮。道士们只能用世间最高贵的形象去塑造诸神之王,人间帝王也很乐于看到仙国主宰的身上有自己的影子。  由于先民的绘声绘影,无怪闽南与台湾地区以往的一些善男信女,都认为玉皇大帝是操纵人间祸福吉凶的主宰,更确信他也掌握人间万物生长、保育和赏罚的大权,是一位极具威严的神,所以玉皇上帝的圣诞祀,更个问于一般诸神的祭典了。  因为玉皇大帝是由人们所想像而来的神,视其为自然租先,封其玉皇。因帝玉皇大帝是如此的崇高伟大,所以民间无法为他塑造神像,而以「天公炉」象征。如果信徒要祭拜玉皇大帝,就每天对「天公炉」焚香膜拜;另有一说:玉皇大帝是三官大帝中的「天官」,故而供奉「三界炉」上香致意。有些乡下民家仅在庭院门前竖立一根插香竹竿,表示玉皇大帝的无影无形,每天早晚烧香祭拜。   礼拜仪式   民间认为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玉皇诞」,闽南与台湾俗称「天公生」。是日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此日待人处事皆讲求和气,不可冒犯天神。许多道教观都有庆祝以对天公的感恩,尤其是福建人更重视天公诞这个日子,为了纪念其先人为避追杀,在新春期间躲进甘蔗园里避难,而脱离险境。故后人在天公诞时还特别用甘蔗来拜天公;有的还请法师来做法事以祈求天官赐福。  拜天公的祭典,自初九的凌晨开始,一直到天亮为止。在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须斋戒沐浴,以庄严敬畏的心情举行祭拜,家家户户都在正厅前面,放置八仙桌,搭起祭坛,供桌上备神灯、五果(柑、桔、苹果、香蕉、甘蔗)、六斋(金针、木耳、香菇、菜心、豌豆、豆腐等),并面线塔,另设清茶三怀,还有甜粿、社龟,到了时辰,全家整肃衣冠,按尊卑挨次上香,行三跪九叩礼拜,然后烧天公金。   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上帝诞辰,那么难道正月初一至初八就没有天地吗?传说各住家的灶神监视其家人的善恶,于农历二十四日夜晚,上天向玉皇报告,而玉皇上帝于二十五日随着诸神巡视诸天,并决定人民来年的福祸。因此,一般人就斋戒沐浴并焚香崇拜他。  闽南与台湾地区不少民众,尤其是乡村十分崇拜玉皇大帝,对玉皇大帝的普遍敬奉,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神往和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神权的敬畏和对不死的追求。 【节日】: 元宵节【农历】: 正月十五 【介绍】: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名上元节。一般认为元宵节是源于汉代宫廷的祭典。又有说法说它源自民间的‘三元节’,旧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而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而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而这三元中又以‘上元’最热闹也最受重视。     元宵节是民间多彩多姿的节日,也是春节最后的一天,自此以后一切恢复常态。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元夕、元夜。元宵节早晨吃荠菜蒸糕或汤圆(又名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园家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茶馆里泡茶,惯例加进青橄揽,俗称“吃橄揽茶”,又称“吃元宝茶”。橄揽象征元宝,寓意发财得福。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灯节。这天晚上,民间所挂花灯名目很多,有龙灯、风灯、鱼灯、兔子灯、走马灯以及各种神话灯、历代人物灯,有的用灯扎成灯树、灯楼、鳖山、牌坊等,还有踩高院、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龙舞、耍狮子舞等活动。花灯上还写有灯谜,吸引人们观灯、猜谜。在城里整条街上悬灯结彩,晚饭后,人们纷纷点起各种彩灯,敲着锣鼓,聚集在寺院闹元宵。有的还跳大头娃娃舞,有的赛花灯、放爆仗。花灯比精巧和数量,爆仗比放得高与响。还有翻筋斗、豁虎跳、三角倒立、跳百索等杂耍比赛。有的设步障、扎高台,选娇男美女,身穿绫罗衣衫,扮演新戏。每年从正月十五一直闹到正月二十才结束。在农村,人们在晚饭后,点着各种彩灯,青壮年组成龙灯队.敲着锣鼓,到各村去耍龙灯。龙灯内点燃许多蜡烛,在夜空中翻滚,宛如火龙飞舞。观者如云,故民间有“正月半,龙灯看”的民谣。   元宵祭祖:   上元节吃元宵大概始自宋代,每家做元宵、煮元宵。《燕京岁时记》云:“市卖食品,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古时为年头佳兆,吃汤圆以象征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阖家团聚,吃元宵,已是团圆幸福。花灯夜会:元宵节又称灯节。民间都会挂满彩灯,如寺庙的彩灯、店铺的走马灯及儿童的鼓仔灯等,多采多姿。   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旧历正月十五日应是民间传统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灯节”。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朝时就开始以正月十五应为“元宵节”。《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致明而终。”到了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为祝贺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而举行祝节活动,元宵节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为佛、道两教特色的节日,活动有张灯、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张灯、观灯是元宵节日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罢灯”。明代有所谓“灯市”,那时东城灯市口是灯与市合一的,清代将灯与市分开,但仍习惯叫灯市,实际上是灯会,属娱乐性质。那时,元宵夜市肆很讲究张灯,各家铺户争奇斗胜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一的花灯,有纱绢、玻璃、羊角的种种差别,上面有绘人物的如《列国》、《三国》、《水浒》、《西游》、《封神》、《聊斋》等;有绘花卉,兰、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药的;有绘禽兽,胫鸾凤龙虎,以及马、牛、猫、犬、虫、蟹鱼虾的,颜色鲜艳多异,形态逼真,品种繁多。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就开始售多种不同形式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灯灭则顿止矣。”从这天起,小孩们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四处游耍,无不欢天喜地。  上元之夜,万家空巷,纷纷上街观灯,“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貂。”(《都门竹枝词》)形容当时观灯之盛。   放焰火   放焰火也是上元夜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清·谢文翘《都门新年词》中说:“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猜灯谜:   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俗称打灯虎。这项活动很吸引人,猜灯谜可以使人增加知识,锻炼思维敏捷,活跃节日气氛。清人赵骏烈的《燕京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数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说明当时灯市打灯虎的引人入胜热烈气氛。  以往灯谜都在寺庙里举行,因为寺庙乃民众闲暇时聚集的场所,而且有花灯竞赛与展示,所以从前都在花灯下榜上一个谜面,到元宵夜由庙里相关人员主持猜灯谜。 【节日】: 头牙 【农历】: 正月十六 【介绍】:   闽南地区与台湾地区每逢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都会祭拜土地公,称做「做牙」、「打牙祭」。指每月农历的初二、十六日,民间各商号、店家吃饭时都有加菜的习俗。在初二和十六日的伙食,一定吃得要比平时哪一天都好。这个习俗明代开始流行于长江流域、沿海各城镇。当时各个商业店铺、手工作坊每逢这两日要优待店员、徒工给与肉食。此肉肴即为“牙祭肉”。《儒林外史》一书中,提到食牙祭肉之俗。此俗现仅在港澳及闽南等少数地方流行。   而一年当中第一次「做牙」,也就是农历一月十六日,就是头牙,民间是工厂开工的日子。 【节日】: 观音开库【农历】: 正月廿六 【介绍】:   每年农历正月廿六,是民间佛教节日“观音开库日”,不知源于何典,有何根据。相传,这天观音菩萨大开宝库,可以向观音菩萨“借库”,要钱有钱,要物有物,有求必应,所以在这天,凡供奉观音菩萨的寺院、神庙,香火都会特别旺盛。   观音开库由来   坊间流传仙间的五百护法罗汉,分别化身为和尚,前往观音庙化缘,目的是为了试验观音大士的法力。  慈悲为怀的观音大士一心行善,于是大开仓库,让衪们享受斋菜佳肴,其后更将衪们膳后剩余的大量粮食,逐一分赐给民间百姓享用。民间百姓十分敬仰观音大士,更将此日称为‘观音开库’吉日,以作酬谢观音大士的大恩大德。   观音开库意义   从此,人们都爱在这日前往观音庙向观音大士‘借库’,原因是人们都认为观音大士拥有菩萨心肠,只要诚心向衪祈求愿望,衪都不会令你失望。由于祈求的种类,不只限于金钱财富,其借库的真正义意,是在乎每人愿望的达成,最终而达到心灵的满足。故无论善信借到甚么银码的钱财,这都是大士赐给你的一个启示。 二月: 【节日】: 土地诞 【农历】: 二月初二 【介绍】:   『土地诞』为澳门本地华人庆祝的重要节日之一。  民间习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过“土地诞”,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澳门各处的土地庙、社公,便会香火鼎盛,香客盈门,骆驿不绝的信众,带来供品,拜祭土地公公。各乡民以三牲、酒礼祭拜 土地神,祈祷保佑一方乡民四季平安,百业兴旺。年内添丁乡民还要在土地庙挂灯并宴饮庆贺。 【节日】: 洪圣诞 【农历】: 二月十三 【介绍】:   洪圣其人其事   洪圣,全名为南海洪圣广利大王,俗称洪圣大王,有关洪圣的生平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是洪圣本名洪熙,为唐朝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官,曾出任广利刺史。在任期间,致力推广学习天文、地理和数学,更设立气象台。他能准确预测天气及风暴,对商人和渔民有莫大的贡献。后来因辛劳过度而死,世人惋惜而向朝廷表述其功,皇帝阅其悼文,遂将洪圣的德行公布天下,并追封他为‘广利洪圣大王’。于是沿海士庶建庙祀之。传说洪圣死后,仍庇佑村民,拯救了不少受台风和天灾蹂躏的民众。  元朗锦田之洪圣庙,门前有门联:‘克明克类,乃圣乃神’。据庙内重修碑文(立碑时为1984年)谓此庙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三百余年。经历了不少风雨侵蚀,为保养完貌,曾重修多次,可考者有清末咸丰十年、光绪十六年、民国二十六年共三次。后来此庙由水头村邓氏投标而得,他们组成重建洪圣庙委员会专司重建事务,现在此庙已入水头村邓氏之势力范围。   元宵点灯与洪圣诞   按照中国传统,围村在农历正月十五(2月7日)有元宵点灯的习俗。通常,一般乡间这天会到处张灯,俗称‘开灯’,又名灯节,并有吃汤丸的习俗。在沙头角的客家人为贺添丁有舞麒麟的风俗,称为‘贺灯’。另外,北区习俗若乡民在过去一年内,添了男丁若干,就可以在祠堂或神棚内挂上同等数目的花灯,代表替婴儿‘注册’成为该氏族的一份子。父母又会准备鸡、烧猪等来酬神拜祖先。  而洪圣诞是在农历二月廿三日,现在不按传统提早至正月十五举行庆典活动,目的是与元宵佳节合一,来个好事成双,双喜临门。  在正月十五(2月7日)早上十时,村长会率领村民在邓氏祠堂镇锐镌邓公祠前举行点灯仪式,庆祝有新生男丁出世,成为邓氏一份子。接着,十一时在祠堂前吃灯粥,欢迎外人来吃。元宵点灯至此基本结束。接下来的便是洪圣诞的庆祝活动了。  自早上十时起,便有去年夺得花炮的花炮会陆续前来送还花炮,并在洪圣庙前空地表演,直至下午一时许开始抽炮。下午一时,水头村洪圣古庙前之空地举行,台上聚集了元朗区议员邓贺年、水头村村长邓锦良,台下有邓氏族人连记者约三百余人。  锦田村民事先已从洪圣古庙请了洪圣神主牌到神棚,监察抽炮仪式,以示公正。仪式开始前,大会先燃放爆竹。由于最近发生多宗爆炸事件,警方加强了扫荡烟花爆竹的行动,特别关注围村燃放鞭炮的习俗。所以,水头村村长邓锦良在台上主持仪式,准备放爆竹前,特意三番五次呼吁在场人士(特别是记者),千万不要拍摄将要发生的燃烧爆竹场面,另方面更提醒在场维持秩序的村民要特别‘招呼招呼’那些记者,留意它们有否拍摄,此招软硬兼施,双管齐下,颇有效用。结果,在场记者均不敢以身犯险,只等到烧爆竹结束后,才拍摄散满地下之红纸屑。  爆竹共有三串,逾一万枚,每串都极长,远看就像鲜红的长丝带。工作人员须担架木梯,把它们挂在祠堂的墙上,然后才点燃。逾万枚爆竹响了长达十多分钟,期间‘砰砰’响个不停,声浪澎湃,震耳欲聋,众人均以手掩耳。之后现场烟雾弥漫,后来发现满地都是炮屑,铺了一层红地毯。  之后,便开始抽炮。大会在空地中间,简单搭建了一个高台,由两名父老持抽奖箱立在上面,让全场人士都看见整个仪式。  根据传统的习俗惯例,每抽一炮前均会先烧一次爆竹,如今有所忌惮,所以想了一折衷办法:事前先用录音机录下一段放爆竹的声音,然后在抽炮时在现场播放声带代替。这种别开生面的做法确实颇有智慧,既可勉强维持传统;又可掩人耳目,使与之前放爆竹时之声响混淆。在场人士不少均为此风趣有智慧的办法而失笑。  抽炮过程简单迅速,村民之前已买好炮票,如今两名父老抽得该号码的票,再由得主上台亲自抽自己得第几号炮。接着,抽得花炮的炮会轮流在庙前舞狮庆贺,然后离去。整个活动便告结束。 【节日】: 观音诞 【农历】: 二月十九 六月十九 九月十九 十一月十九 【介绍】:   民间信奉观音的人非常多,象广东佛山至民国时仍存观音庙16座,其余各庙亦多有供奉观音神像的。观音诞期一年有四个,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都是观音诞,以六月十九日山紫铺南泉观音庙的活动最隆重 。   《佛山忠义乡志》载:“十九日绅士集南泉庙祀观音大士,妇女况为观音会,或三五家,或十余家结队醵多钱,以素馨花为灯,以露头花为献,芬芳浓郁,溢户市途,游人缓步而过,层层扑袭,归来锋在衣袖间也。”   神诞日,群众在街巷内设坛奉祀,有的集资请瞽姬在神坛前一连十多晚唱《观音出世》曲本。诞期,除本地人外,还有南海、顺德各乡男女信徒也前来参神,以求消灾解难、添丁发财。   神诞日,信徒要守斋吃素。   一些人家的小孩多病,便选在观音诞举行契观音的“上契礼”。是时,请神婆或尼姑念《莲花经》,取小孩的裤带,穿上两串长钱(即铜钱,每串九个,取长久之意)并以斋菜、生果献于神前,燃香烛跪拜,禀明小孩姓名,出生年月,祈福保安。拜毕,取神前“利是”,即告礼成。 三月: 【节日】: 北帝诞 【农历】: 三月初三 【介绍】:   北帝,即“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民间又称玄武大帝,诞期在农历三月初三,传说他统管北方,又是水神。   传说是北方之神,自中原传入后,为民间所崇信。从清迄民国逢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十五诞期,都热闹非常,各道观与大小北帝庙,都会举行醮会。 民间的飘色 昔日,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渔民们对掌管水族的北帝尤其祟拜,所以在各地修建了北帝庙。庆贺北帝诞的传统还延续到今天,居民每逢诞期都会在庙前举行盛大的贺诞活动,包括一连几晚的神功戏及烧香酬神等活动,气氛颇为热闹。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的来历: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神,玄天上帝。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盛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永乐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人大建武当山宫观群,使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香火达到了鼎盛。  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佑圣咒》称真武大帝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慑万灵’。因此,真武大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真武大帝神诞之日。各地真武庙均有奉祀祝诞祭典。其中以武当山进香朝拜为最盛。 【节日】: 妈祖诞 【农历】: 三月廿三 【介绍】:   关于妈祖   妈祖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雍熙四年(987)羽化升天。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在他的诗歌中曾有这样两句:“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这两句诗概括了妈祖由人变神的史实,并点明妈祖信仰肇自湄洲。   据宋代史料记载,大约距今一千年以前,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中部的福建莆田湄洲屿,有一位姓林的青年女子,平素急公好义,尤其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受到人们的敬重。当她为救海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在岛屿上给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从此以后,出海的人们纷纷传说在狂风恶浪中,常见到有位红衣女子闪现在桅杆导航,直到化险为夷。于是,人们就称她为“通灵神女”。这就是关于海上保护神妈祖传说的最初形态。  在中国古代航海技术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航海的人很难预测海上的恶劣气候,很难应付飓风的突然袭击,因而总想祈求神灵保佑,于是众多的“海神”便应运而生。起初,人们还只是崇拜自然神,所谓“四海龙王”,就是自然神的人格化。到了北宋以后,随着航海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更进一步希望有一尊代表上天(上帝)意志统管所有海域的神祗,来保护人间的航海安全。这就是妈祖信仰发源的总的历史背景。至于妈祖信仰何以从莆田转到外地,由地方神发展为中国全国性的神祗,则有其偶然的因素和历史的原因。   朝延褒封   起先是“通灵神女”护航的传说渐由湄洲湾扩展到沿海各地,信仰的人日益增多。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这传说终于传到了朝廷上。事情是这样的:这一年,宋朝派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路允迪在风浪中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是莆田白塘人,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就下诏给妈祖庙赐以“顺济”匾额。这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朝廷的确认、褒嘉。此后几百年间,自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封号由2字累加至64个字,爵位由“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直至无以复加。朝廷的累累封赐,最终树立了妈祖作为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地位,也使妈祖这一民间信仰的传播范围愈益扩大,几乎遍及中国全境;同时,她的名字又伴随漂洋过海的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海神。 四月: 【节日】: 浴佛节【农历】: 四月初八 【介绍】:   佛诞节的由来   2539年前的4月8日,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后摩耶夫人,在蓝毗尼花园的无树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也就是后来出家成道的佛陀。太子诞生后,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说:‘我乃是宇宙最尊贵的觉者,我将广度一切沉沦生死的众生。’,随即有两股水从天泻下,沐浴在王子的身上。后来,佛教徒每年为庆祝佛陀诞辰就沿用比例举行浴佛仪式。   一、浴佛的意义:   净化个人的身口意,我们手持净水向悉达多太子象沐浴时,内心应当诚恳祝祷,愿袪除贪欲、嗔恨、愚痴的污垢,让自行身行、语言、心意都能保持洁净,希望社会清净安宁,没有暴力、诈欺、邪恶等事件,环境能够优美清净,并且藉着浴佛的功德,净化自己的烦恼尘垢,美化我们的社会国土,转五浊恶世为清净的净土,导邪曲人心为善良菩提,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义。   二、浴佛的利益:   可得无为法。   可得精进力。   可得大智慧。  可生转轮王。  可得人天富贵。  可得子孙延绵。  可得无病长寿。  可得善神拥护。  可得无上佛道。   另外,在《浴佛功德经》中,所提及的利益有:   现受富乐,无病延年。  于所愿求,无不遂意。  亲友眷属,悉皆安稳。  长辞八难,永出苦缘。  不受女身,速成证觉。   三、如何浴佛?   《浴佛功德经》中提到:   以牛头栴檀、自檀、紫檀陈沉木,薰陆郁金香,龙脑香,零陵沉香等,放于干净的石上磨成泥状制作香水,放于干净的容器中。  以好的土做檀,可以方可以圆,大小皆可随之变化上置浴床中间安置佛像。  浴佛以其香汤沐浴,再以清水重沐,所用之水必须干净。  两指取香水自顶上灌,此水又称吉祥水。  手要轻,不要让净水溅出脚踩。  用软毛巾将佛像拭净,并烧好香,遍薰四方。   四、浴佛应抱持何种心?   应以信心为之—要生欢喜心,深信功德,一杓水浇下,灌木如来同时也将自己的心洗净。  应以诚心为之—浴佛形像如佛在,已立世间第一福,并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共植福慧,结此圣缘。  应以正心为之—求障消除,求心清净,愿以浴佛功德,祈求世界和平,民生乐利。   五、世界各国浴佛盛况:   1.中国-   中国历史上,当政者启建浴佛法会的最早事迹有:  高僧传地九中说:后赵石勒,于每年四月八日,躬身诣寺,浴佛为儿发愿。  佛祖统计第三十六中说:刘宋大明六年四月八日,帝于内殿修浴佛法会,浴佛斋僧。  唐义净《寄归传》中说:佛诞节当天,西域各寺院张施宝盖,殿侧罗列香瓶。僧人在佛像上涂以磨香,灌以香水,在以白巾拭干,然后将佛像置在布满彩花的大殿中。最后,大众还要在自己头顶上滴几滴吉祥水,以表生清净心,荡去昏沉之业。  《三国志·吴书》中说:每逢浴佛节,寺院都在路边陈设饭食,供往来人们自由取食。‘经数十里,人民来观及就食且万人’。可见当时的中国,浴佛之意,除身口意之外,更有广结十方缘、与民同庆之意。   2.东南亚 –   马来西亚和印尼虽以回教为主,但新历五月第一个月圆日(卫赛节)却市国定纪念日。在这一天,佛教徒纪念佛陀三件大事- 降生、成道、涅槃。各个寺院,除了在门口插上教旗与国旗外,电视台、学校、甚至电影院等大型公共场所,均有佛教故事及话剧演出。各佛教团体也举办卫赛卡比赛,征文或演讲比赛景象热烈。吉隆坡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晚间大游行,有佛教团体制作的花车及数十万信众,每人一手拿着莲花蜡烛,一手挥着教旗的庞大队伍,在美人口诵佛号声中,连续两三个小时,行走穿梭于主要街道,结束后集合诵经回向。   有佛教国家之称的泰国,每到佛陀日,信徒就前往寺庙诵经,并以莲花、香及蜡烛供养佛陀,更有人购买一小片金泊绕佛三匝后,贴于佛陀的金身上。   韩国则在过完新年后,就忙着佛诞节的准备,信徒往往分组至寺庙发心糊莲花灯,千百盏明灯高悬,光明灿烂。 五月: 【节日】: 端午节【农历】: 五月初五 【介绍】: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它的由来相传是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投江的故事。除此之外我找了另两种说法,一并列在下面。       一、屈原投江:  爱国诗人屈原哀国自尽,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 ,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献。   三、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在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於端午节祭祀伍子胥。   端午节的节庆活动: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因为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 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悬挂菖蒲:  端午节,家家户户悬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等避邪驱病。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叶片呈剑型,象徵除却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颠狂;榴花悬门则,可避黄巢,话说黄巢之乱时 ,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著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著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石榴花悬门风俗因此流传至今。   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划龙船竞赛:  古代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为了救屈原。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 【节日】: 龙母诞 【农历】: 五月初八 【介绍】:   龙母姓温,秦时人。自少能预知祸福,且乐善好助,人称神女。传说一天,温氏在西江边洗衣时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只小动物,能为温氏捕鱼。长大后五物竟变成头角峥嵘、身皆鳞甲的五条真龙。温氏让他们施云播雨,保境安民。人们便称温氏为龙母。后来龙母仙逝,五龙悲痛欲绝,化作五秀才,将龙母葬于北岸的珠山下。后人感于五龙的孝心,就此建庙,名曰“孝通庙”。今为龙母庙,系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为砖、木、石结构,建有石级码头、石牌坊、山门、香亭、正殿、两庑、妆楼、行宫、庙侧有龙母坟、碑亭、观音。龙母庙最为值得称赞乃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其建筑系按低水区特点设计:柱基特高,墙四周砌以水磨青砖,盖以琉璃瓦,殿内外地面,全以花岗岩石板铺设,每逢水淹过后,别处淤泥淹膝,庙内稍作清扫地面便干净如故。此乃龙母祖庙建筑之中的神奇。 龙母庙 龙母庙,这座古建筑,系集两广能工巧匠,运作七年才完成。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岭南建筑三瑰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上香朝拜,烟火经年不衰。   龙母祖庙位于广东德庆县悦城镇五龙山下,悦城河与西江交汇处,秦汉期间兴建。因历代相传悦城龙母乐善好施,能消灾解难,一千多年来香火不断,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的龙母诞期,来朝拜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数以万计,香港来的人也不在少数,成为一大奇观。   龙母曾得到历代皇帝的册封,现在庙中还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开国皇帝的洪武诏书碑。一千多年来龙母祖庙重修了13次。在公元1905年(清光绪31年)曾集中两广的能工巧匠,耗费巨资,花了七年的时间重建了这座龙母祖庙。1985年,社会公众和港澳同胞集资300多万元,又进行了全面的整修。龙母祖庙是一座砖木石结构的建筑群,也是一座凝聚了历代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殿堂。整个建筑群与周围的山水和谐相契,浑然一体。龙母祖庙建筑群具有良好的防洪、防火、防虫、防雷性能,虽经百年风雨雷电,至今瓦不漏,墙不裂,柱不弯,地不陷,令专家惊叹不已,称为南方低水地区古建筑的典范。特别是它完整的地下排洪渠道设计非常巧妙,溢流通畅快捷。每逢洪水侵浸,庙宇内外清洁如故,绝无淤泥。庙内梁、柱、桁、檐,几乎全是木雕、砖雕、石雕、灰雕、陶雕,精妙绝伦的艺术品目不暇接,令人叹为观止。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南方古建筑“三瑰宝”。 【节日】: 关帝诞【农历】: 五月十三 【介绍】:   信仰习俗  纪念关公的日子。关公,名羽,字云长,三国时蜀国大将,刘备的结拜兄弟。死后被人们誉为中国的“武圣”,是“忠义”的象征。历代封号甚多,民间称为“关帝”、“关圣帝”。   民间崇尚关帝的信徒众多,港澳地区几乎每家商号都供奉一座关帝像镇宅;建有多座关帝庙,例如澳门三街会馆处的关帝庙、(乙水)仔卓家村关帝庙等。诞期亦有两个,农历五月十三日和六月廿四日。在诞期之日,港澳地区的信仰者在家都要在关帝像前献花烧烛、置放各类贡品。民间体育会及社团和商店分别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宴会、体育比赛等;庆祝活动以商家最为注重。   关羽生平   关羽(?—219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东临猗西南)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关羽流落到涿郡(今河北涿县)后,正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4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了大功。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在河北省威县东)围攻黄巾首领张角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归途中,遇到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正在追击接替了卢植职务的董卓。关羽和张飞带领一支人马,突如其来地向黄巾军横杀过去,救了董卓。刘备后来投奔幽州军阀公孙瓒,因屡立战功长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了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他们三人照样“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和张飞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密谋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养和发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则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了袁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建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曹操依行其计。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关羽跃马阵前,远远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参见白马之战)。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把汉寿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采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兄弟相会等。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段故事。  袁绍兴师南进,派刘备南下汝、颍,攻掠曹操后方,被曹操部将曹仁击溃。刘备逃回袁绍军中,受到猜忌,暗中打算脱离袁绍,于是建议袁绍跟荆州牧刘表结盟,以使曹操腹背受敌。袁绍信以为真,派刘备率领本部人马,再度南下汝南与黄巾军首领龚都等会合,兵力扩充到数千人,对曹操后方又构成威胁。是年七月,曹操为稳定后方,派大将蔡阳率兵讨伐刘备。刘备预作充分准备和部署,率部迎战蔡阳。两军激战,曹军大败,蔡阳被杀。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统军进击刘备于汝南。九月,关羽随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龚都等部皆散。至此,刘备脱离袁绍,获得发展自己势力的机遇。刘表对刘备以礼相待,此后,刘备便在荆州屯兵。  从建安六年到十三年(201—208年),刘备在这八年中致力于礼聘人才,扩大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看到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益密切,心中不悦。刘备察觉以后,就严厉批评他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羽和张飞就再也不表示反对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死,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为避开曹军锋芒,便撤离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并派关羽率领一万多水军,从水路往江陵会合。刘备军撤退到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东北)时,被兼程追来的曹操骑兵打得大败,去江陵的道路被曹军截断,刘备只好斜趋汉津。关羽率水军前去接应,保护刘备退到了夏口。  据《蜀记》记载,当年刘备在许昌,与曹操一起打猎。关羽曾劝刘备乘人散混乱之际,杀掉曹操,以绝后患。可能由于形势不允许,刘备没有答应。这回在汉津会面,飘泊无依,关羽愤愤不平,说:“当年在猎场上,如果听了我的话,就没有今日的困厄之灾了。”刘备解释说:“当时,也是为国家着想,爱惜曹操是难得的人才。再说,如果天意辅助正人,又焉知今日的飘泊不是咱们的福分呢?”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蒲圻县西北)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义出了他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灸人口。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都在今湖南境内),刘备得了四郡,加上孙权借给他的南郡,终于在荆州站住了脚。然后刘备封拜元勋。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带兵入巴蜀,取益州(参见益州之战),关羽留守荆州。益州既平,关羽得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鲁肃不愿意孙刘两家失和,就邀请关羽相见,双方各退兵马几百步,中间搭个供会谈用的帐篷。赴会的将军只准许带防身的单刀,不准带士兵。关羽接到邀请,带着随身的卫士周仓毅然赴会。这就是有名的“单刀赴会”。会谈一开始,鲁肃就责问关羽为什么不把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还给东吴。关羽说:“乌林之役(即赤壁之战,乌林在赤壁对岸,故有此说),左将军(指刘备)亲自作战,与东吴共同破敌,难道说他夺下来的土地连一块也不应该得到吗?您怎么能说要把这些地方归还给东吴?”鲁肃说:“东吴国土很小,只是体念刘豫州(指刘备,当时为豫州牧)兵马很少,又被曹军打败,才让给他一个安身之地。赤壁之战以后,又把南郡借给他。现在刘豫州已经得到了益州,就该把荆州还给东吴。我们并不要求全部荆州,也不要求退不南郡,我们只要求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要是连这一点也不答应,那就太说不过去了。”这进,周仓在一旁瞪着眼睛大声说:“天下的土地,有德的都可以住,怎么能永远归一家呢?”关羽手按在刀把上,给周仓使了个眼色,故意责备他说:“这是国家大事,你懂得什么!快给我出去!”周仓会意,立即出去准备兵马接关羽。关羽也向鲁肃告别说:“您的话,我一定转告左将军,再作商议。”鲁肃也就很有礼貌地把关羽送了出去。  关羽回来后,派人向刘备汇报了这次单刀赴会的经过。刘备这时因为得知曹操正率大军进攻汉中,担心前后受敌,丢失益州,就主动向孙权请和,双方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  赤壁之战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名为“襄阳太守”,而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为了实现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据荆、益二州,待时机成熟时荆州军队直下宛(今河南南阳)、洛,益州军队西出秦州(今陕西南部),完成统一大业的计策,关羽一直虎视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兵(参见汉中之战),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于是,在手下文武官员的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并赐他节、钺。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参见樊城之战)。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时魏镇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今湖北襄樊),将军吕常驻襄阳。他从汉中撤军到长安后,又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樊城之战开始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往助守,屯驻于樊城以北。  于禁不熟悉南方的气候地理。曹仁让他和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应,他竟未考虑该处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领的七支人马都带到那里驻扎。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数将士避到高阜之处。关羽乘战船猛攻,于禁欲退无路,被迫投降。庞德率的一部继续顽抗,誓死奋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箭尽矢竭,就短兵相接。将士有的战死,有的投降。关羽加强了攻势,同时,水势上涨更猛,土堤淹没,曹操部队都投降了。庞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营,但水势太大,船只倾覆,被擒,不屈而死。  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今河南郏县)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曹仁乃以必死决心,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  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传》)。  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 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缺乏对孙刘联盟的正确认识。他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大局出发,认为应与刘备集团修好、共拒曹操的鲁肃已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 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吕蒙探知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参见井陉之战),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关羽在襄樊的兵马越来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军数万人,粮食匮乏。他责备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后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参见江陵之战)。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时就因为关羽对他们傲慢而心怀不满,这次又听说关羽回来要惩治他们,更是内心恐惧,于是在东吴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吕蒙进占江陵后,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他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对全城百姓表示关心,给有病的送医药,给饥寒者赐衣粮,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  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12营兵进至偃城,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被徐晃击败,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时关羽关羽惊悉江陵失守,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当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与其子关兴一起被杀,死时年约五十八岁。刘备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其子关兴嗣。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在夺取益州过程中,收降了马超,自领益州牧后,拜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因马超并非旧友,又闻说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其意,便回信说:“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黥布即英布)、彭(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有一把好胡须,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得信,大悦,把它拿给宾客传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黄忠阵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因功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诸葛亮说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说:“吾自当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并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去给关羽送印绶。  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亡(韩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三国志·蜀书·费诗传》)?关羽大为感悟,遂拜受印绶。  关羽生性高傲的弱点,导致了在樊城之战,由开始的指挥正确,威震华夏,发展到最后上当受骗,全军覆没,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瓦解,其教训惨痛。当初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三国志·魏书·夏侯渊》),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夏侯渊如此,关羽、项羽皆是如此。  关羽性格上也有优秀的一面。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既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后伤口虽然,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国志·蜀书·关羽》)。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这段时,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关羽的故里——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城西的关帝庙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全国最大关帝庙。庙内楼台殿阁共达三百余间,为山西浏览胜地之一。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在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国戏”热,许多著名的剧种都有相当数量的“三国戏”和“关公戏”。以京剧为例,148出“三国戏”,单独写关公的戏就有20出。再以关羽家乡蒲州梆子为例,“三国戏”有记载的88出,其中“关公戏”就有18出。在舞台上,关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英雄,面如重枣,长髯飘拂,威武气概。即使是在《走麦城》里,他也照样英雄本色有增无减。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六月: 【节日】: 半年节 【农历】: 六月十五 【介绍】:   ‘大暑’的前后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所以会特别感到气候炙热难耐。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小暑大暑无君子’,意思是说,小暑、大暑这两个节气的天气十分酷热,很多人因为热到受不了,就顾不面子把衣服脱掉,这样子不但不礼貌,也失去了君子风范了。  在夏天里午后下场雷阵雨是稀松平常的,不过如果连着几天都没有下雷阵雨的话,就要注意天气预报看看是否有台风要来了,并且做好防台准备。因为,这个时节是台风最频繁的时节,而且这种情形也是众多台风即将大举来袭的警示喔!  此时正逢小朋友放暑假的时候,酷热的天气不免让人会想到海边游玩戏水,可以消消暑气。不过,在这里提醒大家出门玩水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没有救生人员的河边溪水,并且随时注意自己的安全,才能在炎热的夏天里体验玩水的乐趣喔!   农时   这个时节是二期水稻插秧的好时机,所以田区所需要的水量会增加,如果在这时候发生干旱缺水的情形,就会迫使农夫们休耕。相反的,如果台风来袭带来过多的雨水,就会毁掉农夫们辛苦栽种的作物。所以才会有‘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谚语,表示大暑时节的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同时由于台湾周围的海域大多布满暖水鱼群,如:东北海域有鱿鱼;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则有黄鳍鲷等渔获,这些都是渔夫们捕获的重点。有句话是这么说,‘大暑吃凤梨’。(凤梨就是菠萝)表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味道最甜美,是品尝的好时机喔!而且凤梨不仅是水果,它也被当成烹调菜肴时的甜美菜色,十分可口。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很雷同,所以也都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节气生活   大暑节气里重要民俗节庆就是农历六月十五日的‘半年节’,由于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而‘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喔!   节气俗谚   1.‘大暑热不透,大水风台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暑这一天如果不热,就表示气候不顺,而且还会带来水灾或风灾,这样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喔!  2.‘热在大小暑,好有雷阵雨’意思是:大小暑时节炎夏天气常常热得让人受不了,还好常会有午后雷阵雨出现,藉此缓和了炎夏所带来的酷热。 【节日】: 鲁班诞 【农历】: 六月十三 【介绍】:   行业性习俗。纪念鲁班师傅的日子,为农历六月十三日,俗称“师傅诞”。  鲁班是古代著名工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子》记有他的事迹。旧时中国建筑工匠木匠皆奉他为祖师(即行业保护神)。各地工匠常祭祀,遂在民间形成节日。这是港澳地区上架木艺工会最为重视的节日。在诞期,三行(泥水匠、木工、搭棚工)工人放假一天,白天去鲁班古庙参拜,入夜开怀畅饮,还请一班艺人来唱八音或演木偶戏。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一项“吃师傅饭”的传统活动。即当天用大铁锅煮饭,烧炒粉丝、虾米、眉豆等菜,派发给每位会员及其家属。据说,吃了师傅饭的孩子不但能像鲁班师傅那样聪明能干,而且能够加快长大、健康身体。 鲁班   鲁班本名公输般,因为‘般’与‘班’同音,是春秋战国时代鲁国人,所以称之为鲁班。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工匠,被喻为木匠的祖师。  《墨子·鲁问》中提到,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三日不下。他还造了能载人的大木鸢,在战争中担任侦查的任务。《渚宫旧事》记载‘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历史上还记载了鲁班因为自己的才干,竟然使得父母葬送了性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王允的《论衡·儒增篇》说‘巧工为母作木马车,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母亲就这样不见了踪影。而父亲呢,命运更惨。根据唐朝一本《酉阳杂俎》记述,鲁班曾远离家乡做活,因为念妻心切,就做了一只木鸢,只要骑上去敲几下,木鸢就会飞上天,飞回家去会妻子。没多久,妻子就怀孕了。鲁班的爸爸觉得很奇怪媳妇怎么会怀孕呢,于是鲁班的太太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后来有一次,鲁班的父亲趁鲁班回家时偷偷地骑上木鸢,照样也敲了几下,木鸢也飞了起来。但哪知一飞竟然飞到了苏州,当地人见到由天上降下个人来,当他是妖怪,便将鲁班的父亲给活活打死了。  每年的六月十三日是鲁班师傅诞,上架行木艺工会最重视这个节日,木艺工人昔日十分注重奠师重道精神,他们最奠崇的师傅,就是鲁班先师了。木艺这一行可说是最古老的行业,木工在建筑业中一直占有很重要地位。每年祝贺师傅诞,还有一项很特别的传统活动,就是派“师傅饭”,所谓“师傅饭”,其实只是在师傅诞那天,用大铁镬煮的白饭,再加上一些粉丝,虾米,眉豆等。由于相傅吃了师传饭的小孩子,不仅能像鲁班那么聪明,而且快高长大,健康仱俐,以前,在贺诞这一天,请一班艺人回来唱八音,或者请一台木偶戏来演出,视乎当年的经济情形而定,总之是隆重其事。  【节日】: 侯王诞 【农历】: 六月初六 六月十六 【介绍】:   侯王诞是为了纪念英勇保护年幼的宋末代皇帝帝昺的宋末大臣杨亮节。他当时随着宋帝昺逃避元兵追杀来到香港,曾经负责打理大屿山地方政务,受到居民拥戴,故死后得到居民起庙供奉,故此侯王是香港及大屿山地道产生的神灵。拜侯王的风俗传播并不广,只有香港及邻近地区有侯王庙。   每年大澳居民都会庆祝侯王诞,各区的庆祝日期亦不尽相同。庆祝节目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赤脚走火炭。位于九龙城的侯王庙建于一七三零年左右,另外在东涌、新田及沙田等地亦有侯王庙。 【节日】: 观音诞【农历】: 六月十九 【介绍】: 很抱歉,这个节日的资料暂时空缺。(应该跟二月的介绍差不多) 浴佛节怎么跟我妈妈的生日是一天呀 后天我妈妈生日,呵呵, 我会买蛋糕! 七月: 【节日】: 开息门【农历】: 七月初一 【介绍】:   农历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喜庆尽自此一个月避开。  在华人社会的传统节日里,阴历七月称为鬼月,以中元节七月十五为重要的节日。传说中鬼月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阎罗王特别允许“好兄弟”(方言中对大小鬼的别称)到人间度假,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便积极展开俗称“普渡”的活动,因此,这个时期庆赞中元的盛典处处可见。   社会不断地演进,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唯独对敬鬼神以求平安、财运等的作法,仍甚少改变“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仍普遍存在。   追溯华夏文化的源头,祭/巫师在上古社会是具有崇高至上的地位。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洗礼,来到今时今日,法师、道士、牧师、神父等神职工作者,依然是人们的心目中牢不可破的崇高形象。一些迷信习俗与生活忌讳,据说在中国国内已逐渐消逝,但在海外的华社中却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汉文化源远流长,华人生活中的忌讳也不少,有些忌讳是会造成不便,有些却是诙谐有趣。例如人们买屋、买车或住医院都争挑“三”而不愿挑“四”;“三”和“生”谐音,“四”则和“死”谐音。但如果在“四”的后边是“八”,那么意义就完全不同了。送礼时忌送钟,“钟”、“终”同音,不吉利。在医院别切梨给病人,“分梨”即“分离”之谐音,大忌也。相对的,带有好兆头的谐音的事物也为数不少,如“一六八”是“一路发”的谐音,尤其受市民喜爱。   民族文化不分优劣,迷信阶级不分贵贱。我就认识一名受过高深教育的管理级人士,非常迷信风水八卦。当发现上门服务的电脑技师的母亲病重时,急忙要求更换日期,待过了七月、“好兄弟”们“回家”后才可上门维修电脑。   诸如此类迷信七月不吉利者,大有人在。不搬家、不买屋子、不定婚、不结婚,甚至于避免在七月份生孩子。类似根深蒂固的观念,世代相传,同样的迷信造成虎年婴儿少,龙年婴儿潮的社会现象。   华族社会里这类的忌讳迷信,约定俗成,已形成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迷信程度与个人教育背景无关,而与个别的文化修养、生活环境有关。 【节日】: 七巧节 【农历】: 七月初七 【介绍】: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和少女节,这都和织女有关。   由来       七夕由来也有多种说法,分别是:   一、床母生日:  中国多神崇拜的社会,树有树神,床也有床神,床神是女性神,所以叫「床母」。她是儿童的保护神,通常有小孩的家庭,在孩子十六岁以前都要拜床母。   二、七娘妈生日:  七娘妈就是七星娘娘,是民间将天上七星人格化的结果,也是孩子的保护神,农业社会医学不发达,孩子常因一些疾病而夭折,所以要请求七娘妈保佑未成年的孩子,能平安长大,因此都要配带七娘妈的香火,等到十六岁成年的七月七日当天还愿,酬谢七娘妈。 三、牛郎织女会:  织女是天上美丽的织造仙女;而牛郎则是人间穷苦人家的孩子,在兄弟分家的时候,只分到一条老牛,可是牛郎非常勤劳,又细心照顾老牛,所以老牛感谢她,让他见到织女,最后天帝将织女嫁给牛郎,并留在天上住。过没多久,牛郎想回家探望,但因为以前已在天帝面前发过誓,将永远陪伴织女住在天上,违誓就会受到处罚。结果因为牛郎违背誓言,所以和织女分隔在银河的两边,天上人间。天帝说只要天河的水干了,就让他们见面。结果牛郎带著他的孩子,日夜不停的舀水,终于感动天帝,让他们每七日见一次面。但喜鹊传错话,变成「每年七夕」见一次面,后来喜鹊王为赎罪,发动所有的喜鹊搭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从天河两边可以快一碰面相会。   四、乞巧会:  相传七夕拜织女,会有一双巧手,像织女一样,会做许多巧事。所以古代有女儿的人家都会在七夕夜,向织女乞求,赐给一双灵巧的手。  五、魁星生日:  相传这一天是魁星夫子的生日,魁星是读书人所崇拜的神明。魁星是自然神,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称做魁首或魁斗星。从前的读书人相信魁星和金榜题名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称中了状元叫做「一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   节日活动:   拜床母: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但拜不能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拜七娘妈:七星娘娘也是儿童的保护神。没有子女的,她能授子女;有子女的,她能保平安。所以有许多小孩,在十六岁以前都要配戴七娘妈的香火,等到十六岁时的七月七日还愿。  牛郎织女会:相传牛郎星和织女星这一天会相会,使得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添美丽。以前的人都在七夕夜注意两颗星靠近的事情,而为他们俩高兴一番。 乞巧会:家有少女或少妇在晚上摆设香案,供上鲜花、水果、白粉、胭脂和针线,乞求织女能够赐给她们一双灵巧的手。用彩线对月穿针若能穿过,则表示艺会特别的好。  祭魁星:古代的私塾或学堂都奉祀魁星爷,读书人对祭魁星更是大,在清代文献中就有关祭魁星的记载,描写祭魁星是在晚上举行,各个私塾都竞相集资准备餐品来祭拜,整夜喝酒;也有的用演戏来庆祝,甚至也有杀狗来祭祀的。 【节日】: 盂兰节 【农历】: 七月十四 【介绍】:   由来: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於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   节日活动:   烧街衣:人们都会在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撒钱的习俗已很少见,但亦有人这样做的。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某些行业的人,因为畏惧鬼魂作祟,在七月会停止工作。例如做土木工程的,在这个月忌讳开工动土;造船的,忌讳新船下水;行商的,忌讳商店开幕;嫁娶订盟的,忌讳娶得鬼妻;出外行的,忌讳行近水边,怕成为落水鬼的替身等。  盂兰节神功戏:在较大型的盂兰胜会中,通常都有戏班演出大戏,作用是给先人的灵魂在接受功德之馀,又得到娱乐。另一方面是给到来的街坊娱乐一番。而剧种通常是 广府、潮州或鹤佬戏。  大士王:一般来说,在盂兰胜会会场我们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台、坛或棚,例如戏台、福物台等,它们各有不同的摆设和用途,各有不同的意思。其中「大士台」在盂兰胜 会中必定有的。在「大士台」中,供奉著一个巨大的纸扎的像,称「大士王」,又称「鬼王」,在烧街衣的时候,将大士王抬出来,用以维持秩序。大士王一般由竹架纸糊而成,头顶观音、额上双角、面目狰狞,一副凶恶得挺吓人的武将打扮,都是为了镇摄群鬼。普渡结束,人们举行「化大士王」的仪式,将大士王像焚烧,恭送大士王离开。  平安米:每年盂兰节期间,一些街坊组织都会派米,其原意是为先人消灾解难,那些一袋袋的米,称之为「平安米」,任何人都可以排队领取。派米之举可能本用来救济贫民和乞丐。现在的对象则以老人家为主。 【节日】: 中元节 【农历】: 七月十五 【介绍】: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地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地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普度活动   闽南地区及台湾地区民间